解读总理讲话: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对接各自发展战略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2-20      点击: 3438
  2015年11月23日 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21日在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本次会议上发表讲话说,明年既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新一个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为此他提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方向以及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六点建议。中国东盟问题专家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认为,李克强总理的建议明确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方向,充分对接了各自的发展战略,是双方未来合作的重要起点。
李克强在讲话中谈到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方向时提出,增进互信、融合发展和求同存异。他提出的六项合作建议是: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机制化建设,加快经贸合作升级,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探索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共同提升安全合作水平,努力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所长韩锋认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执政后,提出了一系列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理念和新建议。包括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等等。李克强此次提出的六点的合作建议,对中国政府过去提出的双方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整合。他说,“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本着务实的精神,实实在在地推动双边的合作,因为双边的合作现在水平比较高、平台也比较多,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从六个方面反映了几个要点:第一,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把中国东盟之间的合作更加条理化、整合,因为中国数届政府一直在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合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第二,要根据新的形势,在传统经贸合作的基础上,要推动产能合作和地区的合作。因为我们很多项目是在次地区和双边的基础之上,同时在新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东盟作为一个重要的节点地区,跟东盟所有成员国如何提高合作水平,同时包括地区安全合作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具体实施。”
李克强表示,东盟共同体即将建成,东盟面临着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紧迫任务。中方坚定支持东盟一体化,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愿意帮助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魏玲表示,李克强提出的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同区域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建议,对东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她说,“今年底东盟要宣布成立东盟共同体,对东盟来说,宣布东盟共同体成立不是一个完成时,而是一个开始,它迫切需要来自外部的援助和支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东盟所说的互联互通。对于东盟来说,东盟互联互通和东盟共同体建设是它重大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机遇;对于中国来说,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惠及中国本身,而且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各国,这对东盟来说也是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海上东盟,通过刚刚成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对接陆上东盟,能够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所以,今年确实是双方未来合作的重要起点。”
李克强总理说,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处于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正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通过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行动,这将为周边乃至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发展合作的机遇。魏玲表示,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将为东盟地区提供发展动力和红利。她说,“中方提出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点上,中国和东盟国家也面临共同的发展任务。李克强总理也特别提到怎么样和东盟共同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一系列的海上合作的倡议,农业合作的倡议,加强农业能力,环境合作的领域,比如建设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还有人文交流这一类。所以我想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以发展保安全,应该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一个共识。我们在制定十三五规划之后,对于东盟来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东盟提供一个发展驱动力和发展的红利,我想对东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李克强提出,中方愿与东盟早日实现防长非正式会晤机制化,探讨建立中国-东盟防务直通电话。中方倡议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实现机制化,探讨适时设立中国-东盟执法学院等建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张学刚认为,“这对共同应对当前与日俱增的非传统安全的挑战,比如应对反恐、跨国犯罪、灾害救灾等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双方未来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也会将对解决南海争议起到一个缓解,促进最终和平对话解决的作用。”
李克强在讲话中还建议,以2016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为契机,深化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与合作。魏玲表示,她刚去马来西亚出席了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年会,了解到东盟国家非常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学生交流、教育交流。她说,“青年人是双方民意基础的一个根本。中方提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的建议,特别受到东盟国家的欢迎。的确,我们以后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最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民意基础。所以人与人的沟通,青年之间的交流,是共同体之本。”(记者 蔺博)

最新政策法规
联系我们